来源:中国校园文化建设网  文章作者:吕雅范

一代宗师——蔡元培 (1868—1940)

  我国著名的民主革命家、教育家。为发展中国教育文化事业功绩卓著。毛泽东称他为“学界泰斗,人世楷模” 。  
  蔡元培出身于商贾之家,少年时期饱读经史,17岁考取秀才,18 岁任塾师,21岁中举人,24岁中进士,26岁升补翰林院编修。1898年 戊戌变法失败,他认为革新必先培养人才,于是走上倡导教育救国之路。同年9月,他弃官归里,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。二十世纪初,他 在上海组织中国教育会,创办爱国女校和爱国学社,致力于打破封建主义教育,为反清革命培养人才。1906—1916年间,他赴德法留学,为兼通中西文化奠定了基础。1912年他出任中华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, 对封建教育进行改革,初步建立了资产阶级教育体系。1917年任北京 大学校长后,提出“思想自由”、“兼容并包”的办学方针,对北大 进行全面改革,使之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,成为研究学术、传播新思想、培养新人才的基地。“九一八”事变后,他积极主张抗日,与 宋庆龄、鲁迅等发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,反对国民党的倒行逆施, 援救了一批革命志士和爱国青年。晚年,为抗日救亡事业奔波,努力促成国共合作。蔡元培的一生,主要以教育和科学作为事业的支柱, 为中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,功绩卓著,影响深远。 蔡元培写了许多教育方面的著作,后人将其收入《蔡元培选集》、《蔡元培教育文选》和《蔡元培全集》中。   

  蔡元培非常重视健全人格教育,提出“五育”并举主张。1912年初在出任教育总长时提出,教育方针为“在普通教育,务顺应时势, 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”。同年2月,他在《对于新教育之意见》中,提出军国民主义教育、实利主义教育、公民道德教育、世界观教 育及美感教育五项主张。他把教育分为“隶属于政治”与“超轶乎政 治”两类。隶属于政治的有军国民教育、实利主义教育和道德教育三者;超轶乎政治的则是世界观教育和美育、实利主义教育和道德教育 三者。他认为,两类五种教育均不可偏废。为了强兵富国,需要军国 民教育和实利主义教育,但“必以道德为根本”。公民道德即“自由、平等、亲爱”,亦即儒家的“义、恕、仁”。他把欧洲资产阶级道德 观念同中国儒家的传统道德观念揉合在一起,主张培养现实社会的完 全的人格。但教育的终极目的还在于追求超现实的实体世界,使人达到最高精神境界,因此还必须有世界观教育,即引导受教育者超脱现 世,领悟最高精神境界的教育。他认为,这种世界观教育是知、情、 意、德、智、体诸者的统一体。从现象世界进入实体世界,不能依靠经验或理论,只能依靠浑然直觉的美感,美感是两个世界的桥梁。他 主张“以美育代宗教”,各级学校、各种社会活动都要进行美育。蔡 元培提出的教育思想体系,是以军国民教育、实利主义教育为急务,以道德教育为中心,以世界观教育为终极目的,以美育为桥梁。   

  “思想自由”、“兼容并包”,是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提出 的办学方针。他认为大学的性质在于研究高深学问。大学是“囊括大典,网罗众家”的学府,应该广集人才,容纳各种学术和思想流派, 让其互相争鸣,自由发展。墨守成规,抱残守阙,持一孔之见,守一 家之言,实行思想专制,是不可能使学术得到发展的。他说:“对于学说,仿世界各大学通例,循‘思想自由’原则,取兼容并包主义。” “无论何种学派,苟其言之成理,持之有故,尚不达自然淘汰之命运 者,虽彼此相反,而悉听其自由发展。”“对于教员,以学诣为主”。他要求学生要“以研究学术为天职”,“砥砺德行”,“敬爱师友”; 鼓励学生兼听不同学派的课,进行独立评判,并大力支持学生成立各 种学会和研究会,培养学生自由思考和独立研究学术的能力。蔡元培主张学与术分校

|<< << < 1 2 > >> >>|


·上一篇文章:中国现代教育家孟宪承
·下一篇文章:现代教材建设奠基人--叶圣陶


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: http://www.zxxcn.com/news/jyzj/105421324DH0IAA7A3DI30JBJ9DD6.htm


【相关内容】

国学一代宗师---季羡林

佚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