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源:家长学院 文章作者:周华蕾
诸如韩寒者是“叛逃”传统教育的少数成功者。对于绝大多数新型教育试水者来说,更大的问题是“叛逃”后的回归——在依旧强大的传统教育机器面前,这仍是一道绕不开的“坎儿”。 活跃在中国大陆的在家上学群体规模约为1.8万人。“你没有办法改变这个教育体系,那就从自己开始改变。”一位在家教育者说。 在王晓峰的中式学堂,用神话故事来讲每一个汉字,半年只讲几十个,数学则是在数豆子中建立量和序的感觉,还有一门叫“啊”的手工课。 家长们问得最多的是:如果转回体制内的学校,孩子成绩能跟上吗?董雯嫣在同学聚会时介绍她的教育理念,结果同学们都不搭理她,觉得她走火入魔了。 王晓峰和张冬青夫妇有两个孩子。现在他们有一百多个孩子了。 北京市回龙观渥丘园,校长办公室里,50岁出头的王晓峰翻着书,一面看窗外孩子们在泥地里蹦跶。小朋友不时溜进来,一会儿奶声奶气来告状:大车老师大车老师,有人欺负我;一会儿带来一个布艺的小房子要给大车老师看,里边躺着一只初生的小猫。 这里是R学堂,一所起始于“在家上学”理念的新型私塾。 近年来,成都蓉榕、童话大王郑渊洁的儿子郑亚旗、上海的於杨……越来越多“在家上学”的案例见诸报端。据21世纪教育研究院于2013年发布的《中国在家上学研究报告》显示,活跃在中国大陆的在家上学群体规模约为1.8万人。他们为孩子选择了一条传统教育体制外生存的道路。 “办学校一个最基本的考虑就是希望孩子能够很快乐,很健康,而不仅仅是考试、学习。”王晓峰说。 王晓峰是1963年生人,后来上了北大分校中文系,张冬青是他的同学。 王晓峰的大女儿外向又独立。一路名校上过来,越来越受不了学校半军事化的管理。到了高二,扛不住了,要退学。后来大女儿进了一家网络公司。闲暇时当背包客。 从老大的成长过程,王晓峰夫妇看到的是,应试教育对一个孩子伤害有多深。 张冬青一直在大学教中文。她感觉学生们学了十几年语文,越学越差。不提理解力、感受力、审美力,“能够文从字顺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,做到这点都不容易了”。 她讲张爱玲的《花雕》,学生就说封建主义、大男子主义。她讲诗经《将仲子》,“将仲子兮,无逾我墙。无折我树桑”,学生就说是封建主义残余。分析西方小说,他们就说资本主义。 “他们真的已经不会自己思考了。”张冬青一面教一面想:是什么样的教育过程把他们变成这样了? 他决定自己教女儿。时至今日,他仍然初心不改:应试教育无视孩子的人格成长,我做得再烂也比他们好,我们关心孩子的成长。 成为母亲以后,董雯嫣撇去世相的浮泡,开始思索一些人生的终极问题:“解决教育问题,首先,你得知道人是怎么回事。人的前世今生,人与自然,人与这个世界是什么关系。你需要有一个很好的哲学问题,把这些问题解决了。” 董雯嫣是1974年生的内蒙古人,自幼便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。考高分,进名校,从不思考这一生,没有使命感,也没有方向。 从北京广播传媒大学毕业后,她做记者和主持人,抢新闻,看资料,有时整宿不睡。这样疯狂的工作状态一直持续到第二个孩子的降生。她觉得心里有个声音提醒她:你的状态不正常,你在做自己不喜欢的事。 她开始思考孩子的教育。几乎市面上所有的中外育儿书籍,她全看了一个遍,但愈发困惑。她订杂志。这一期说:生命在于运动。好不容易运动了一个月,第二期杂志又说:生命在于静止。“当场就被打蒙了。”董雯嫣说。 她终于想通:对世界的认识,不能完全来自信息。如果没有很完整的独立个体,信息是干扰,不是帮助,它会让人失去中心。 她开始了漫长的寻找,学儿童发展心理学,求佛问道。 有类似经历的还有Bonnie。不过,她对教育意义的探寻,在孩子出生以前就开始了。 很多年以后的一场咖啡早茶会,当Bonnie坐在北京丽都广场的星巴克,吃着帕尼尼,和若干国际幼儿园的妈妈们讨论着中国教育缺憾、双语文化下的均衡发展时,Bonnie心里想:“你没有办法改变这个教育体系,那就从自己开始改变。” 最终,董雯嫣找到了华德福这个概念。 华德福教育始于1919年的德国,是奥地利教育家鲁道夫·斯坦纳基于人智学理论发展起来。人智学理论由基督教教义衍生,吸纳了大量东方哲学元素,是强调人的身体和心灵协调发展的全人教育。如今,华德福学校已遍及世界各大洲,2004年,第一所中国大陆华德福学校在成都成立。 “从每个孩子出生那天开始,他的灵性就超过了你们所有的成人,然后你保护他的灵性就对了;然后在保护的基础上给他一些引领。” 思路是一致的:跳到体制外。而不同的父母,又各有倚重。董雯嫣希望自己的孩子具备完整独立的人格和灵魂。王晓峰希望孩子健康快乐,各方面都强。Bonnie则希望孩子能进美国斯坦福大学,她很喜欢商学院的一句校训:Change Lives, Change Organizations, Change the world。(改变生活,改变组织,改变世界。) 她建议妈妈们从阅读开始培养孩子。于是2013年,Bonnie创建了一个叫“Readfirst(阅读第一)”的微刊,定期给家长提供书单,推荐其他国家的教育模式,分析国内体制下的一些问题,帮助家长如何去适应以及调整自己。 她经常提起公民教育。“所谓公民教育就是,学会尊重你的家长、你的老师、你周围的人,遵从公共秩序,不要随地吐痰,穿整洁的衣服。这种公民教育中国现在是缺乏的。” 而这时的Bonnie也在一家韩国教育集团担任北京总经理。 一次,在首尔的一堂英文文学精读课,小学二年级的孩子正在精读《海底两万里》。老师要求他们写一篇关于尼莫船长的性格特征,5分钟即兴写完,然后上台去做演讲。 Bonnie眼前一亮。美国私校的英文授课模式——培养学生们用英文进行创造性思考、批判思考和逻辑性思考的能力,她感觉这是中国市场所缺乏的。从2012年开始,Bonnie和她的同事们将这种名为Elan(伊莱)的教育模式引入了中国。 这是基于这样一种西方思维发展起来的“英文健身房”。这里全英文环境,像是在中国高楼大厦里的一块飞地。孩子们可以在这里读到海量的英文分级原版图书,在外教辅导下,开始创造性写作和学术写作。比如,分析莎士比亚的作品,罗密欧和朱丽叶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?戏剧用的是怎么样的场景?让孩子去写一个自己的故事或一部自己的戏剧。 “就像在孩子的大脑中种一棵英文树,树根就是对孩子的英文进行创造性、批判性和逻辑思考的能力。只有根扎得越深、长得越密,吸收的养分越多,这棵树结出的果实‘英文读、说、听、写能力’才越甜美。”Bonnie认为。 ·上一篇文章:教育:不要让分数拖垮孩子的品格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:
http://www.zxxcn.com/news/jyskyj/14626124034AIKJCCF700GC4CFGF536.htm
编者按:依托新教育理念和互联网技术而诞生的新教育形式正在“叛逃”传统课堂。推动者们多数不认同“工业化批量生产学生”的传统教育,期望回归教育的本质。这些个体式努力在使中国教育多元化的同时,也如“行为艺术”般遭遇非议。 做得再烂,也比他们好
需要一个很好的哲学问题
种一棵树,在孩子脑里
·下一篇文章:中国富人的教育移民潮
【相关内容】
无相关新闻